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the label 詠春拳拳理 Wing Chun Concepts

詠春拳有高踢嗎? Does Wing Chun have High Kicks?

Image
詠春拳有高踢嗎? 在影片《葉問前傳》中,葉問在香港遇見到了梁璧並被梁璧收為徒。梁璧傳授的詠春拳中有高踢 ( 又稱高腳 ) 。在佛山葉問從恩師陳華順和師兄吳仲素所學的詠春拳並沒有高踢。所以後來有同門質疑葉問的詠春並非正宗。相信這全都是電影虛構的橋段。一些人認為,葉問從學梁璧的故事是一個總的製造。即使,葉問曾經和梁璧相遇,並從他身上學到詠春拳。沒有證據表明從沒聽說過梁璧的詠春拳有高踢腿。所以,回到我們的主題 - 詠春拳具有高踢?或者更準確地說,葉問詠春拳具有高踢? 一般來講,大多數葉問詠春拳練習者都知道詠春拳的踢不應該高 過腰。當我還是學生時,我也學了相同概念。詠春拳的踢主要攻擊下三路目標,如膝蓋等。所有詠春的套路 ; 包括木人樁,都不具有高踢腿。如果再依據詠春的三大法則 : 簡易、直接、有效攻擊下三路的低腳是比高腳更遵循這些法則。然而我梅逸系統師叔凱文 . 馬丁 (Kevin Martin) 於 2004 年美國武術雜誌 Inside Kung Fu 雜誌裡一篇有關詠春黐手的文章中演示出一個高踢。據師叔凱文在文章中指出這一招是葉問宗師傳給梅逸師公,然後梅逸師公教給他的。這招是先用雙拉手或雙窒手封住對手兩手臂然後做高正腳踢他的下巴或下顎。腳踢下巴或下顎有可能是個殺傷力極強大的一擊。(見注 1 )有意思的是在 6 年後的 2010 《葉問前傳》電影中的打鬥場面,我們也可以看到這招。(見注 2 ) 師叔凱文 . 馬丁 (Kevin Martin) 演示高踢 , 來源 : Inside Kung Fu, 2004 年十月 Sisuk Kevin Martin demonstrates a high kick, source: “The 8 Stages of Chi Sao”, by Robert Dreeben and photography by Peter Grimaldi, Inside Kung Fu, October 2004 我個人現在的想法是 - 詠春拳的踢絕對是以攻擊下三路的低腳為主。但當機會出現的時候,我是會做高踢腿攻擊頭部或上半身。除了像師叔凱文演示的情況外,以下是我認為做高踢時機的一些例子。如打鬥中我的對手會不斷得將雙手放下來沒有良好保護頭部或肋骨的意識。或者說,當他會...

如何檢視你的詠春拳? II - 準度 How to examine your own Wing Chun? Part II - Precision

Image
終極格鬥大賽 (UFC) 羽量级冠軍 McGregor 擊倒 Aldo 的一拳。 UFC Champion McGregor’s knockout punch.  ( 網路照片。 Photo was taken from internet.) 如何檢視你的詠春拳 ? II - 準度 大約 4 、 5 年前,我寫了 「 如何檢視你的的詠春拳? 」 這篇文章,文章中我列出了四個要點 - 原理 (Principle) ,姿勢 (Posture) ,位置 (Position) 和勁道 (Power) ( 4P’s ),以幫助人們評估其在詠春拳的進展。其實,我當時我有第五要點後來被我刪除,因為當時我的大部分學生剛開始做自由黐手不是很長時間,我認為這些四個要點就足夠。現在我認為可以提出第五要點,那就是 - 準度 (Precision) 。 在準度上有幾個層面,我認為值得思考: 攻擊的準度: 當我們剛開始做自由黐手甚至做過手 / 自由對打時,似乎如果我們能打到我們的練習夥伴我們就會很高興了。但打到什麼地方似乎不是很重要。為了提昇我們自己的詠春水準,打和踢等攻擊的準確性不能不強調。實際上當我們的攻擊能更為準確,我們的攻擊也就變得更有效率。詠春主張攻擊敵人中線,因為許多人類脆弱地方就在這條線上如鼻子和下巴。。我們可以檢視自己的拳腳是否能精準打擊在預期的中線目標上?練 擒拿手法 時是否能快速地精準控制對方關節讓他很難逃脫?我們可否使用抱排掌或 「 拉 」 的招數把我們的對手準確地飛往我們希望的地方?至於詠春的武器,六點半棍和八斬刀,除了套路要熟練外,我們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在棍樁與刀樁來檢視和增加我們的攻擊命中精準度。 防禦的準度: 接下來我們可以檢視的就是我們的防禦能力。詠春拳是一門攻擊性強大的武術,還有許多詠春拳練習者認為 「 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 」 雖然我也同意在自衛情況下,在法律上允許範圍,我們必須強硬地反擊以制止壞人對我們的傷害。我認為防禦招數的訓練和攻擊招數是同樣重要。所以我經常提醒學生 - 「 沒有防守 ; 就沒有進攻 」 。如果詠春的確是以小搏大的一門武術,那麼我們就更不能輕易和比我們又高又壯的對手換拳。如同一些拳擊手喜歡說: 「 打人而不要被打 」 (“Hit and don’t get hit.”...

淺談「黐手」What is Chi Sao to you?

Image
葉問宗師和其徒李小龍黐手 Grandmaster Ip Man and Bruce Lee 在我的學習和練習詠春拳的過程,絕大部分時間都花在黃淳樑 / 林文學系統與梅逸系統。不過,我最初學習的是梁相系統。(梁相是葉問宗師在香港的大弟子。)另外,我曾經也有機會短暫地學習過其他詠春拳,包括非葉問系統。透過這樣的學拳歷程,我學會了保持開放的心態去聽取不同的觀點或不同理解。然後,分析我所聽到的並吸收有用的或者是有道理的。 提到上面的原因,是因為黐手可能是詠春拳中有最多不同的觀點和爭議性的議題。黐手是幾乎在所有詠春學校都應有的一個非常普遍的練拳方法。但似乎每個學校都有不同的黐手定義及不同的練法。有人把黐手只當作一個靈敏度或手感的練習。有些人視它為自由對打或用它來模擬真實的格鬥。有些人認為當在練黐手,練習的雙方 應該是 要彼此配合的。不過,有人持相反的觀點。對我來說,只要它是由合格的教練或師傅教的,各師各法沒有對錯。我對黐手的觀點是它是一個非常有彈性的訓練平台 ; 其強度和訓練重點可隨時進行調整。它可以是和訓練夥伴百分之百的配合訓練。它可以是完全不配合盡可能接近實戰的訓練,只要它是在不傷害到彼此的前提下進行的。聽說近來國外有些詠春門人甚至認為黐手在實戰上用處不大,主張直接做過手或自由對打。這是一個有趣的想法。現在讓我們來想一想。對我們練詠春的人來說,應該都會同意這是一個非常聰明和簡單而直接的門派。如果黐手和實戰只有很少或根本沒有關係,那麼為什麼詠春拳的創始人發明了黐手?兩三百年前我們的祖先練詠春致力反清復明活動,如果黐手不是很重要,為何要浪費時間在黐手上?在許多武術,如空手道,在學習完套路和及其應用後,如果他或她想了解在格鬥時如何應用該門派武術,學生就可以直接進入到自由對打。為什麼在詠春拳不遵循相同的步驟?其次,聽一些前輩說葉問宗師的第一代弟子除了套路外主要就是練習黐手。然而,他們可以從黐手直接到外面去比武或街頭打鬥,沒有任何問題,為什麼呢? 就個人而言,我深信黐手在學習詠春拳的過程佔了一個非常重要和不可動搖的地位。我認為我們需要在黐手上有了非常堅實的基礎後,然後才開始做過手或自由對打。如此,詠春拳的特點比較可以在過手或自由對打時更加突出地體現出來。對我來說,練黐手的目的是為了要先練好以下的項目。(注意:這並不是一個完整的清單。 ) 1. 步...

輸與贏 Invest in Loss

Image
輸與贏 Invest in Loss 分類: 詠春拳 Wing Chun 2012/01/12 09:52 輸與贏 - 談練習詠春黐手的心態 作者 : Alan C. Huang   英國首相邱吉爾曾經說過:「歷史是由勝利者所寫的」 ("History is written by the victors.") 。 這句話道出了贏的重要性。無論是在生意上,做投資或考試,我們都想贏。在體育運動也一樣。有多少人打籃球或踢足球時想輸的?這種競爭性在練習黐手時也是不可避免的。事實上,一些良性的競爭可能是一件好事,因為它會是令人更加努力練習的動力來源。然而,當一個人在練習黐手時太在乎輸贏,有時可能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例如,他 ​​ 可能只想和他能贏的人做黐手。又如,他可能太想打到他的對手,因此忽略他的姿勢和結構。也因為沒有良好姿勢和結構,在許多狀況 「摸到」 比「打到」 更貼切。此外,如果一個人有太強的輸贏之心可能會影響到他其他師兄弟的關係。我鼓勵學生要和班上每個人一起黐手。因此他或她可與不同程度,體形和技擊風格的人黐手,進而體驗並獲得不同的東西。 如果一個人只想與少數某些人黐手,那麼他或她在詠春的進展可能會遇到阻礙。 聽說愛迪生失敗了 1000 次之後才發明了第一個燈泡。當有人與他談這些失敗時,他回答說 : 「我只是發現了 1000 個不能製作燈泡的方法」。也許我們可以用像愛迪生一樣的正面思考 - 視輸或失敗也是一種學習的機會。如當您使用攤打攻擊對手但打不到他時,就把當作你學到了一種防守攤打的方法。當你的對手用正掌擊中你,就視它為你學到一種用正掌攻擊的方式。師父林文學 (Gary Lam) 曾經講述一個關於他兩個學生的故事。有一個學生是在比賽中的常勝軍。然而,有一天他輸了。從此一蹶不振,最後不再練拳了。另一個學生卻一直在輸,但有一天他贏了。從那時起,他再也沒有輸過了。習武過程中為失敗或挫折感覺到沮喪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最重要的是我們如何面對它們,是否能從中學習,堅持下去並再次站起來。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不是嗎? ( 從這點說明了少林寺的「以武修禪,禪武合一」是有其道理的。 ) 如果你都不想被打,你怎麼能學得會打人? 如果你都不想輸,那麼你如何能贏? ...

詠春拳的速度(二) The Speed of Wing Chun (Part II)

Image
詠春拳的速度(二) The Speed of Wing Chun (Part II) 分類: 詠春拳 Wing Chun 2010/08/29 17:22 詠春拳的速度 (二) 作者: Alan C. Huang 最後,這裡還有四種類型的速度供大家參考。較前述的六種類型,這四個速度類型比較是從內在的角度來看速度這課題,而不是純從肢體或空間的角度。 7. 控制的速度 (Speed of Controlling): 透過控制對手的重心和 / 或力點 (power point) ,我可以將我對手的動作慢下來。當我控制對手的重心,我可以控制他身體的平衡。當我控制對手身體的平衡時,他在同一時間要對抗地心引力,他自己的體重和我向前的勁道。 即使在那一刻,他仍然要攻擊我,他不會有平常速度和力量。力點是師傅林文學用來描述我們的身體主要關節的一個術語,例如肩膀及手肘。當我能控制他的力點時,如他的手肘,即使他想加快速度也很困難。 8. 攔截對手心理的速度 (Speed of Intercepting Opponent ’ s Mind) :這是一種心理戰術,使對手猶豫發動他的攻擊。如在衝突前向對手說幾句打擊他信心的話,使他產生疑慮。我的 Krav Maga 老師也教我們,當我們試圖從壞人的手上搶槍之前,我們可以說一些胡言亂語。當壞人正在思索我們所說的話時,他的大腦比較不會下一個摳動扳機的命令,所以我們可以更安全地奪下他的槍。這是另一個攔截人們的心理,以讓他的動作緩慢下來的例子。最後,運用假動作是另一種策略,干擾了對方的心思,讓他做出錯誤的反應。 9. 預知的速度 (Speed of Anticipating) :通過訓練和經驗,我們學會預料對手下一步的反應將是什麼。林師傅他經常告訴我們一個好的格鬥家,就像是一個好棋手,他或她總是一步甚至好幾步領先於對手。當我們善於預料對手下一步的舉動,我們甚至可以設下個陷阱等待著我們的對手自己走進來陷阱,然後徹底地擊敗他。 10. 專注的速度 (Speed of Focus) :有一次我詠春梅逸系統的師傅陳雄帶我們到一個佛教寺廟作戶外教學,我們有機會和一個僧人學習打坐。其中一個師兄弟問僧人打坐的目的。僧人回答說:“學習活在當下 (be ...

如何檢視你的詠春拳? How to examine your own Wing Chun?

Image
如何檢視你的詠春拳? How to examine your own Wing Chun? 分類: 詠春拳拳理 Wing Chun Concepts 2011/08/18 08:51 如何檢視你的詠春拳 ? - 詠春四 要點 作者 : Alan C. Huang   雖然,我們有一個正式的 考試機制 ,以檢 驗 學生 對所學 之詠春拳的熟練 和理解程度 。回想當我還是學生 時 ,我常常懷疑我的詠春拳 是否有 在 進步 。 除了 偶爾師傅告訴我我 練得不錯 之 外 ,大多數的時候, 處於時而覺得小有進步時而覺得挫折感很重 。當時我常常得依靠自己黐手的表現如何在這個 來 判斷自己詠春拳 是否有進步 。然而,像前面提到的黐手 狀況總是 上上下下的。例如, 這 星期 和師兄弟練 黐手覺得自己 打 得 不錯 。然後,下週 馬上 覺得自己的黐手很糟糕。基於這一經驗,現在是教練的我,覺得應該給我的學生們一些準則,讓他們可以隨時隨地 檢視 他們的詠春拳是否在正軌。 儘管 我的一些朋友是巴西柔術高手,我從來沒有受過巴西柔術的訓練。 練 巴西柔術的人 似乎 經常談論到“姿勢” (“Posture”) 和“位置” (“Position”) ,這給了我靈感來 制定 下列的詠春拳要點讓學習者 來作自我檢視 。 1 。 原理 (Principle) :詠春拳往往 被 冠於一個是以概念 為主 的 武 術。因此,我們應該確實遵循這些詠春拳基本的原則。例如,直線的原理,中線原理和 「 來留去送 , 甩手直沖 」 … 等。” 2 。 姿勢 (Posture) : 學習 套 路的一個重要目的 是訓練我們如何保持好的姿勢 / 結構。我的陳 式 太極拳師公陳小旺 說:“當 你的 套 路 有問題時, 這同樣 問題 會出現 在推手中。”我發現在詠春這 論述 也是 成立 的。當學生的黐手有問題, 往往 他們的套 路也 有同樣的問題。當學生的套 路都正確 時, 然而 在黐手時 卻會 犯錯誤,我 會 給他們 提醒 在套 路 這個動作是怎麼做的 來修正 他們黐手的問題。有些人不喜歡 打 套 路 。套 路 在我們的功夫訓練中有它的 地 位是有它的道理,所以不要忽視它的重要性。 3 。 位置 (Positi...